【原创】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专题|李彦林: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:川剧《新辕门》
发布时间:2024-11-27 阅读:49次
由于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新功能,《乡音记》左边的名称并非原作者,而是公众号管理者,原作者将于大标题和文末显示,感谢各位作者/编者/读者的谅解。
初次了解川剧,就让我印象深刻,
川剧是非遗中很重要的一个板块,川剧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中重要的一部分。
2024年4月13日,在万州的复兴剧院观看一场名叫《新辕门》的川剧。让我感触颇多。
川剧,俗称川戏,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,是融汇高腔、昆曲、胡琴(即皮黄)、弹戏(即梆子)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。川剧是汉族戏曲剧种之一,流行于四川东中部、重庆及贵州、云南部分地区。川剧分小生,须生,旦,花脸,丑角5个行当,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,尤以“三小”,即小丑,小生,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,在戏剧表现手法、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,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、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。2006年5月20日,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进入复兴剧院后,我们来到了后台,看见了这些戏剧表演者的化妆过程,步骤繁多,但是为了给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的川剧,演员们都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个细节。每一个表演者都会向脸上涂厚厚的粉,有很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脸上的妆容。但是这仅仅只是一部分,还有带头饰,做妆照,穿很多件戏服等等。表演者们兢兢业业的忙着自己的事情,也花了很长时间和功夫来练习动作和记忆台词以及唱法。让我感受到了川剧的魅力所在。
川剧服装,称为"行头",它包括服装和盔帽等。其服装的规范性,规律性,复杂性,变化性是不言而喻的。川剧服装系列中,确立了"蟒,帔,靠,褶,衣"等五大系列,首服 (盔帽)也有冠,盔,巾,帽,髯五大板块。川剧行头使用规制严格,管理科学有序,形成了独自特色的"四担箱"制度。就服装而言,川剧规设"大衣箱"二衣箱和"饰扎头"三箱体制,给人一种绚丽的感觉,做工非常的精美,一针一线都很仔细。戏剧开始时,演员的出场让我眼前一亮,台词铿锵有力,唱法也是非常标准,让观众沉迷其中。本场戏剧时而幽默,时而刺激,扣人心弦。每一个人物的出场,都把剧情推向了高潮,这些人物仿佛活过来了一样。《新辕门》是一台大型的传统戏剧,讲的是穆桂英和杨宗保的爱情故事,戏剧情节紧凑,人物鲜明,每一处表演都恰到好处。演员们唱功扎实。
最后戏剧结束,真是让人流连忘返,这便是川剧的魅力,川剧,以表演著称于中国戏曲之林。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人类文明火种传承与延续的基因。陈智林说:“非遗传承是对其生命力、精气神进行重新研发,守正才有创新的基础,不能为了创新就把我们的根底丢了。”